采访扎记:中关村中小企业脱胎换骨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 黄威王若宜) "告诉你,性能更好的'方舟2号'诞生了,而且方舟系列产品也已找到了市场用户!"留美博士李德磊日前高兴地打电话给记者。他创办的中芯微系统技术公司去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枚32位实用化微处理器芯片"方舟1号",曾一时轰动了业界。

  今年以来,中关村不断传出令人兴奋的消息:年初,世界软件"巨人"美国微软公司宣布与建立3年、仅有百余人的北京中星微电子公司联手,把中方开发的宽带多媒体通信技术产品推向全球市场。34岁的留美博士、中星微公司董事长邓中翰向记者透露:"微软之所以与一家小小的中国企业合作,是因为我们手里掌握了核心技术及产品。"

  同样也是留美博士的严望佳不久前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她和几个伙伴共同创办的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公司,经过5年创业与奋斗,现已成长为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覆盖防病毒和反黑客两大领域的网络安全产品研发与生产基地。

  "土生土长"的中科院九洲计算机网络公司自主开发的新型信息压缩软件,最近不仅获得了美国的发明专利,而且经鉴定其压缩效率远高于目前世界通用的著名软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可望近年内迅速进入国内外市场并占领相当的市场份额。 面对"村"内涌现出的一大批极具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抑止不住内心的喜悦:过去中关村曾被人们称为"倒爷一条街",很大原因是"村"里不少小企业以倒买倒卖电脑及零配件为生,没有自己的技术。如今中小企业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们不再是只会攒电脑、倒零件的小作坊,而已脱胎换骨成为敢于参加科技"奥运会"或具有市场垄断力的高科技企业。

  北京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员会主任林浦生调研分析认为,近年来大力营造区域发展环境和吸引高素质人才,是中关村创新创业日益活跃的主要因素。 林浦生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掌门人"年纪轻、学历高,拥有现代意识和新知识结构,从事的领域都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其中包括不少既掌握先进技术、又懂得国际市场规则的海外留学生。

  数据显示,以中关村为龙头的北京地区经有关部门认证的专业软件开发企业有600多家、产品1700多个,数量已占到全国半壁江山。中关村近3年每年新创办企业均近2000家,创历史最高记录。在目前近万家企业中聚集了36万多名从业人员,其中博士、硕士近3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1.7倍;研发人员6.5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1.9倍。

  据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统计,区域连续多年各项经济指标均以30%左右的增长速度递增,而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在近几年中所占比重并无明显变化,这说明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园区的经济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去年新入园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整体指标中所占的比重也已达到35%左右。

  任冉齐自信地说,这些后劲很足的中小企业经过市场磨励,未尝不会有未来中国的"IBM"或"微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