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信用危机的背后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 王若宜) 中关村日前接连被信用危机击中软肋:"千悦同心"、"仪科惠光"等"大宗"诈骗案件令业界不寒而栗;在本应生意红火的春节期间,商家们却畏手畏脚,如临大敌;相当一批中小企业打一枪换一地,砸了一块牌子再注册一家新公司,存在浓重的投机心理。在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下和失信行为盛行的大环境下,素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称的北京中关村也并非世外桃源。

  批评者把火力对准了"扎货"――中关村企业惯常的赊销模式。调查表明,中关村95%的企业为中小企业,严重缺乏资金,做生意往往采取赊销方式,而赊销风险性很高,某一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便会全盘皆输,牵带一连串企业处于受骗境地。

  而中小企业主们为自己辩解道,搞赊销也是没办法,我们的处境很不公平,搞企业谁不跟银行打交道?可是银行对我们一直是握紧"钱袋",不给贷款,我们只好有货便"扎"了。

  那么,银行又怎么说呢?他们的回答直截了当: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无异于一场赌博。

  怕被骗,已成了交易各方的共同心态。一直在为自己叫屈的中关村小企业,已被人形容为火车站卖馅饼的一些投机小贩,卖的馅饼外面油光光,里面没馅,他们注重的只是短期博弈,甚至一次性博弈,不会像中华老字号一样视信用为企业的生命,注重长期博弈。

  问题的关键,还是一个"信"字。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当然是再保险不过的,但不可否认,我们已经徘徊在信用经济的门槛前。按照国际惯例,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就已经进入信用经济,赊销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商业模式的必然选择。从1996年开始,我国进入买方市场,企业为抢夺市场份额,宁愿承载应收账款不能按时到账的风险。去年北京年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科技贸易活跃的中关村地区更是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如果害怕被骗而反对赊销,岂不因噎废食?

  人家搞赊销为什么会成功?关键是有一个信用体系支持。人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纪录,你要是"黑"了别人,就得进档案,那你肯定得完蛋。比如,在美国,偷漏税和刑事诉讼记录保存7年,破产记录保存10年。而有了信用体系的支持,银行放货也心中有谱了,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也大大增加。相比之下,我国以前的历史性数据太少,缺乏可利用的价值。于是,骗子公司有恃无恐,大行其道,一旦做大,便有"英雄莫问出处"的架式。有人曾问中关村某大企业的成长经历,企业家一句"我们的发家史是不可以效仿的"道出其中原委。

  毫无疑问,信用环境差首先应该指责骗人者,但被骗者也并非一点责任都没有。目前中关村企业普遍信用意识淡薄,除了联想、神州数码、方正等大公司,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信用管理部门,更不知道借助信用中介机构。谈恋爱还得提前了解一下对方的情况,但企业把钱、货发出去前,竟不去打探一下对方的底细,岂不可笑?改善中关村信用环境,不仅应该要求债务人对自己的债务负责,债权人也应对自己的债权负责。有了债权人对债务的科学管理,债务人才没有空子可钻。

  为帮助企业实现交易的透明,中关村管委会去年12月启动了信用服务体系:从工商、税务、银行、劳动、质监等部门采集企业信息,提供给指定的四家信用中介机构,中介机构专门从事企业信用评估、征信、信用管理等业务。然而,管委会力排众难建立起的数据库在运行4个多月以来却遭遇冷场,4家中介机构并不买帐。中介机构不仅嫌管委会"以象征意义"收取的数据费用太高,而且对数据库质量表示强烈不满,双方4个月以来并无实质性合作。显然,"按照市场运作"的中关村信用体系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信用服务质量不高令我们难以苛求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信用体系运行举步维艰,不禁让人慨叹信用建设很难一蹴而就。美国信息传递、信用监督和惩罚机制的完善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尽管我国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技术缩短这一过程,但有些过程,特别是信用数据的积累是无法跳跃的。

  事实上,在市场机制下运作的信用中介机构在征信的具体技术手段上与国外已无太大差别,问题的关键在于美、欧等发达国家是"征信社会",而我国尚处于"非征信社会",国家缺乏统一的信用指导大法、征信信息的披露制度,以及缺乏对各部门之间有操作意义的协调,征信机构技术手段再先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