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离技术创新高地还有多远——破解中关村技术创新之瓶颈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李杨 黄威 王若宜)是什么阻碍了中关村向技术创新"高地"迈进?

  北京市副市长、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刘志华介绍说,大院大所丰富的技术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是中关村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中关村是全国智力资源和人才最密集的地区,这里有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13家,每年产生几千项科研成果,由于体制问题,这些科研成果有的胎死腹中,有的远嫁东南沿海。

  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魏杰认为,实验室经济尚未形成也严重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硅谷有大量的现代化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主任的年薪几百万美元很普遍,大量的技术人才投身于技术开发和创新,相比之下,中关村的实验室人员很辛苦,收入却比较低,知识的价值没有完全得到体现。大量的人才,兴奋点虽然在实验室研究上,但面对实验室的现实条件和薪水,又望而却步。

  融资渠道不畅阻碍了企业难以走上规范化的技术创新之路。中国火炬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丁传宽介绍说,截至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法律和市场体制基本上属于空白。创业投资需要股权交易的开放、自由、透明和多层次,股票交易市场也要从一种到多种。我国台湾号称有三个半股票交易市场,美国更多。而从国内的情况看,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有主板市场。由于二板市场尚未建立,风险投资没有退出机制,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因此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在通往硅谷两旁的橡树上,到处都蹲着眼冒金光的风险投资家。只要有谁踹踹橡树喊一声:'我有一个好主意。'就会有人从数上跳下来给你投资。"相比之下,以联想为代表的一批"贸工技"中关村企业却没有这么幸运。柳传志说,由于缺乏资金,企业不得不以贸养技,久而久之,相当一批企业就演变成了贸易企业。

  著名IT评论家方兴东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关村在技术领域不够专注,这也是造成中关村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园在技术领域都有明确的侧重点。比如,印度侧重于软件加工与服务;韩国侧重于半导体;台湾侧重于半导体和计算机外设;就是美国硅谷,范围比较大,也只是集中于IT领域。可是中关村却大而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及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领域几乎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