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白领当教师 高校凸现人才回流趋势
某外企公司业务副总经理王先生离开首都师范大学的讲台已有6个年头了,最近,他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苦闷:我的终点在哪儿,我还能回到高校吗?可6年前,他惟一的想法是"趁着自己还有力气,逃离大学"。在他眼里,变化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学。
感到高校变了的还有北京大学。如今,高校正在变成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但几年前的尴尬事仍历历在目:当时学生中流传着"一流人才出国,二流人才进企业,三流人才进高校"的说法。1996年,北大人事部给了电子系8个指标招老师,结果广告打出去好几个月,报名时只来了6个,最后留下4个。
1997年、1998年连着两年,北大电子系都是8个指标,可就是招不满老师,没多少人愿意来。1999年9月,北大搞"岗位聘用制",教师最高的收入与最低的收入拉开了17倍,最高的岗位津贴一年给到5万元。"经济杠杆"一启动,第二个月,应聘者就蜂拥而至。1999年10月,电子系来了16个应聘者。到2000年10月,达到32个,最后领导们连夜开会决定怎样取舍,因为个个都很优秀。去年,电子系招聘已经结束了,又来了一个更优秀的应聘者。最后系书记找到人事部,说是来"讨债"的,要求人事部把他们前几年没用完的指标"还"回来,最后学校破格留下了这个应聘者。
竞争更激烈的是化学院,连着几年,院里只有5到8个进人指标,结果报名的高达100多个,因而门槛一年比一年高,材料一个比一个厚。面对这么多精英,留谁舍谁成了院领导们最头痛的事。"海归派"、"两栖人"回流高校的现象这两年也很突出,占到了北大教师总数的1/3。
对于人才回流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的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说到底是待遇高了,干事业的空间大了。这几年大学教师待遇有大幅提高,而且档次拉得很开,不再是以前的大锅饭了。最高的月薪6000元,最低的400元。因为每个系情况不同,文史哲相对较差,经济、法律、信息等热门的专业收入就高。"当大学老师,社会地位高,而且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老师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闷在罐子里过活了,交际半径也不像以前那么短。"一位师范院校的人事处处长说。
高校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破除论资排辈的做法使得北大的教授越来越年轻化,北大校本部,教授的平均年龄52.6岁,45岁以下的教授已占教授总数的28%,45岁以下的教师占63.1%,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已超过50%。在北大,半夜两点去看,还有很多试验室灯火通明。化学院的一位教授在连续7年的时间里,每周工作91小时;生命学院的一位教授在连续730多天里,仅一个晚上没到实验室。他们自己的说法是"我每天有25个小时"。大家都在努力工作,这个磁场也就越来越有吸引力。
同时,也有专家提出了另外一些原因。前几年,一些高校老师下海,自己创业,一个点子、两套方案都能换钱,而如今,信息系统集成化的社会,留给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留给个人单打独斗的机会越来越少,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个人创业成功几率的下降也是人才回流的一个原因。
来源:《生活时报》 2002年10月28日
编辑: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