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让孩子们不再有成长的烦恼”

--北京市第一堂青春期性教育课见闻

   新华网北京9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孙晓胜 王思海)一张白纸,两支彩笔,写出自己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发生的变化。今天上午,人大附中初二(九)班孩子的第一堂正式的青春期性教育课就这样开始了。

  同往常一样,上课前的教室里一片乱糟糟的样子。同学们搬动桌椅,重新布置教室,忙乱和嘻闹中,难掩自己内心的兴奋与忐忑。四张桌子拼在一起,周围摆满椅子,全班50名同学被分成6组,他们今天就要这样面对面、大大方方地讨论曾经讳莫如深的“性”话题。 九点十分,上课铃响了。李婕老师先给同学们讲解开展讨论的活动公约,也就是今天的“游戏规则”:“保密、尊重、开放、平等参与、团结合作、陈述自己的观点、分享、放弃的权力、匿名、接受”。

  李婕老师给大家解释这些应该遵循的规则:“不管是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大家都有义务帮你保守秘密,尊重你的隐私权。今天的课堂上我和同学们都是参与者,我们可以平等地对话。当然,你也有权力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在一旁倾听。”

  显然,这个宽松、自由的游戏规则让同学们感觉格外放松。老师刚一宣布今天小组自由讨论的题目--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开始讲述自己的观点。

  略有些矜持,又有些认真,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在大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些得到大家认可的观点,被认真地抄写在白纸上:“男生生出胡须,喉结突出;女生骨盆加宽,胸部变得丰满。”

  有个男同学告诉在一旁默默倾听的李婕老师:“我还没出现那些变化呢。”老师笑了笑,悄悄告诉他,“知道多少就写多少,没关系。”

  15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第二小组最先交出了讨论的结果,他们的答案被贴在黑板的最中央。一位女生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述他们的发现,除了外型方面的变化,他们还注意到,男生开始出现遗精,女生出现月经。讲台上,女同学边比划边讲,同学们在台下认真地听,丝毫没有不好意思的表情。

  6个小组分别派代表上台做讲解,孩子们发现,进入青春期后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关注异性和自己的容貌,也越来越希望能得到家人、朋友的关心和理解。上台的讲解者都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鼓励。

  孩子们的发言结束后,李婕老师帮助孩子们做总结:“如果你还没出现这些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那么你现在就应该做好准备;如果你已经出现了月经或遗精,那么恭喜你,你快长成一个大人了。”

  李婕老师说,今天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精彩,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人大附中今年年初就成立了心理健康教研室,平常专门给同学们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男女同学更加健康地交往。

  “我们期待,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不再有成长的烦恼。”

 

编辑:齐雄

[关闭窗口]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