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北京的变化真大!”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李江涛)今年40岁的张明刚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见到记者时,他正在北京市东城区帽儿胡同自家门前的大树下修着自行车。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经3年多了,每天他都在这里修车。

  张明刚是辽宁省凤城人,原先在一家国营林场搞林政。后来妻子下岗了,来到北京做点小买卖。他的单位也不景气,1998年10月他也到了北京,先是在胡同里卖菜。每天凌晨一两点钟,他就蹬上三轮车去批发市场进菜,有时候去早了,就躺在三轮车上补上一觉。“没文化连菜都卖不好,许多新出的菜我都不认识。”卖了几个月的菜,张师傅赔了钱。后来他又干过装修队的临时工,也挣不了多少钱,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99年,有个邻居要出让修车铺,张师傅考虑到修自行车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就花几百元钱买下了修车工具,开始了修车生涯。他为人老实,对人和气,能吃苦,修车又认真,收费还公道,所以没过多长时间,他的修车点就在附近出了名。周围的居民、学校的学生,许多人都愿意把车交给他修。

  顾客多了,张师傅挣的钱也水涨船高。“以前卖菜的时候,哪敢把儿子接到北京来?现在好了,每月挣的钱除了交房租,还能供儿子上学。”谈到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他一脸的幸福。前几年,他们夫妇俩都在北京,儿子在老家没人管教,不好好学习,每次考试都是班上倒数第一。接到北京上学后,儿子看到父母挣钱不容易,知道上进,学习成绩提高不少。张师傅说:“北京的教育水平高,我要多攒钱,培养儿子上大学。”

  首都北京近几年的变化让张明刚发出不少感慨,他指着眼前的这条胡同说:“原先这里很乱,路两边都是小棚,路上是露天市场。后来开始整治,拆了小棚后安置了健身器材,现在居民们一出家门就可以锻炼身体了。”前不久,张师傅和妻子出门遛弯来到新建成的德胜门外大街。几年前还天天从这里蹬车去进菜的他再也找不到当年的路了,“北京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从自己的身上,张师傅更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变化。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前几年在北京总有种找不到组织的感觉,近两年来他每星期都可以参加帽儿居委会组织的党员生活,学习文件、清扫垃圾、参加义务劳动……他又重新有了“家”的感觉。

  随着北京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常住京城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为了同那些骑着自行车在胡同里游览的“老外”们打声招呼,张师傅和妻子、儿子一起学习简单的英语对话,现在已能与外国顾客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我现在已经完全融入北京了,感不到自己是个外地人。从今年新学期开始,我儿子这样的外来人口子女的学费降低了400元。街坊邻居对我们全家都很好,很同情外来打工者,许多老顾客还经常送给我水果、电影票。北京人对外地人的态度改善了许多,歧视的北京人越来越少了。”张师傅高兴地说,“修自行车只是我暂时的工作,等我攒够了钱,还要包柜台、做买卖,在北京扎根,跟变化中的北京一起奔向好日子!”

编辑:齐雄

[关闭窗口]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