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北京外来民工争相评说新变化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新华社记者 刘浦泉) 今天上午,北京东城区东四街道外来青年俱乐部里有说有笑。十几位外来青年结合学习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争相说起了北京的新变化和自己的新感受,更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

  来自河北的陆玉霞说,由于家乡经济落后,1993年就来到了北京,一开始在一家宾馆前台干收银员。当时,外地人到北京找工作不容易,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但她不安于现状,通过自学获取了会计证,参加了成人高考,并在成人教育学校入了党。现在,她是北京青蓝大厦的会计,并在北京安了家。她激动地说:“能在北京找到这么好的工作,而且在北京入党,全靠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

  东城保安公司23岁的张红伟,来自河南洛阳,四年前经朋友介绍到北京当了一名保安员,每月收入七八百元,有时上千元,不仅有了稳定收入,单位还为他办理了三项社会保险。去年,他因病住院花了5000元,保安公司二话没说就报销了全部医药费。他说:“我很珍惜现在的这份工作。外来青年不论干什么,都要努力干好,为首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东四危改工地的河北籍建筑工人廖元元说,现在民工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原来工棚乱糟糟的,夏天热得不行,冬天冷得要命,现在民工住进了保暖舒适的房子,里面还有厕所和淋浴间,而且流动图书、法制宣传、健康咨询、文艺活动也都进入了工地。他说:“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的干劲也就更足了。”

  外来青年们普遍认为,现在北京找份工作并不难,只要有知识、懂技术,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江苏籍民工韩铭、河北籍民工于晓华等人说:“我们感触最深的不是工作难找,而是工作越来越难干,不学习就会随时被淘汰。”现在,外来青年民工业余时间不再睡大觉、瞎溜达,而是抓紧时间看书学习,精神面貌焕燃一新、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外来青年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北京环境的变化,而且对新北京、新奥运充满了信心。到京仅两个月的黑龙江女民工程晶说,处处感受到北京人对外地人的包容与热情。我相信,十六大后,北京将有更大的发展和变化。河北籍保安刘利新说,改革开放给在京外地人带来了很多实惠,十六大报告更增强了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信心。我们一定努力做好工作,确保北京一方平安。

  据东四街道团工委副书记高春侠介绍,东四地区有一万多名外来青年,主要从事建筑、保安、餐饮、服务等行业。目前,东四街道正在组建非公经济联合团委,目的是将外来青年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各项服务。她说:“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关心他们,也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让他们更加感受到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完)



编辑:齐雄

[关闭窗口]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